【岁月留痕】一位中南海子弟的成长故事股票正规配资
每天为您讲述历史人物故事,欢迎点击关注并留下宝贵评论。
1951年,刘源在北京中南海出生。这个红墙环绕的院落里,刘家是最热闹的一户,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常常回荡在古朴的庭院中。年幼的刘源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。
得益于父辈们的革命情谊,刘源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许多老一辈革命家。十岁那年,他用稚嫩的笔触画了六只活灵活现的虾,郑重地送给敬爱的周总理。令人感动的是,周总理将这幅童趣盎然的画作挂在了卧室的墙上,一挂就是许多年。如今这幅画作下方依然保留着中南海珍藏的题字。
多年后,在某个活动现场,朱德的孙子朱和平兴奋地举着手机对刘源说:快看,这是你小时候送给我们家的画,画的是四只麻雀呢!两人相视而笑,童年的美好回忆涌上心头。
展开剩余74%在中南海长大的孩子们有个特殊的使命——每当领导同志们工作太久时,警卫员、护士就会叫孩子们去打扰他们,好让大人们休息片刻。这段独特的童年经历,成为刘源最珍贵的记忆之一。
1964年,13岁的刘源迎来了人生重要时刻。在父亲刘少奇的安排下,他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,成为中南海警卫部队的一名小战士。他还与李富春的外孙李勇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。照片中,两个少年虽然脸庞稚嫩,但挺直的腰板和坚毅的眼神,已经透露出军人的气质。
在中南海这个特殊的环境中,军人身影随处可见。刘源的母亲王光美就曾在军委办公厅担任翻译工作。有一次站岗时,周总理的车突然在他面前停下。年轻的刘源立即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,周总理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,语重心长地说:好,你要当个好兵啊。这短短几分钟的相遇,成为刘源终生难忘的瞬间。
父亲刘少奇特意安排他参军锻炼,为的是培养他吃苦耐劳的品质。此后三年,每个暑假刘源都会到部队接受训练。每次回家,父亲都会详细询问他在部队的点点滴滴,从起床时间到训练内容,事无巨细。有一次,王光美拍下了这样的场景:刘少奇正问儿子每天几点起床?,刘源伸出六根手指认真地回答:六点。
1966年后,时代风云变幻。1969年,刘源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,主动报名去了偏远农村。除了响应国家号召,他也想远离喧嚣,寻找内心的平静。这一去就是七年,他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,体验着最朴实的农村生活。
1972年,刘源给毛主席写信请求探望父母。此时父亲已离世三年,毛主席特批他们可以见母亲。与母亲重逢后,刘源开始探寻父亲去世的真相。1975年回到北京后,他成为一名普通工人。1977年恢复高考,在邓小平的关怀下,刘源获得考试资格,并于次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。
大学毕业后,刘源选择重返农村。1982年到1992年这十年间,他从河南农村的基层干部做起,脚踏实地为民服务,最终成长为副省长。当选那天,当他鞠躬致谢时,发现台下许多代表都流下了眼泪。会后有人对他说:你父亲要是知道河南人民选了你,一定会很欣慰。这份期许成为刘源前进的动力,激励他兢兢业业工作,用实际行动赢得百姓认可。
1992年,刘源调任武警水电部队政委,重圆军旅梦。他带领部队参与三峡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,无论是边疆高原还是偏远海岛,总能看到他冲锋在前的身影。退休后,他依然心系农村,经常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看望乡亲,捐建学校工厂,用实际行动回报这片土地。
(本文参考《人民日报》《人民周刊》等权威媒体报道)股票正规配资
发布于:天津市易速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