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湘女天山情:一位假小子的边疆芳华》 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,镌刻着这样一段动人篇章:72年前,一群来自湖南的年轻姑娘踏上了西行的征程。她们顶着刺骨的风雪,穿越土匪出没的荒原,最终在天山南北扎下根来。正是她们用青春和汗水,改写了屯垦戍边,一代而终的历史a股配资平台,为边疆的安定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时光飞逝,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女们如今已是白发苍苍。但她们心中那份报效祖国、建设边疆的赤子之心,依然如天山雪莲般纯洁璀璨。在湖南的湘江畔,矗立着一块湘女石,与遥远的天山遥相守望,见证着这段跨越千里的血脉情缘。 让我们走近其中一位湘女——毛灿奇的故事。1935年出生于长沙县跳马镇的她,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谱写了一曲边疆赞歌。 假小子的从军梦 长沙市营盘街47号这个地址,在85岁的毛灿奇记忆里,比生活了几十年的库尔勒住址还要深刻。那里,是她人生转折的起点。 出身地主家庭的毛灿奇,在那个提倡妇女解放的年代,对参军有着近乎执着的渴望。她曾三次尝试参军:第一次偷拿父亲的银元徒步两天到株洲报考军需学校,却因年龄不符被拒;第二次想当部队保育员,却因没有生育经验落选;第三次和姐姐一起应征,结果姐姐考上了军政大学,同去的长工也顺利入伍,唯独她再次被拒。 转机出现在1950年10月。当新疆军区在长沙招女兵的消息传来时,毛灿奇不顾父亲反对,再次踏上了追梦之路。为了增加录取几率,她特意理了个平头,穿上背带裤,捏了几个饭团当干粮,趁着夜色离家出走。因为没钱坐船,她硬是步行到了招兵处。 同志!你别看我个子小,我什么苦都能吃!面对招兵干部的犹豫,这个倔强的假小子寸步不让。最终,她的执着打动了招兵人员,一句古有花木兰,今有毛家妹子的赞叹,让她如愿穿上了军装。 西行路上的百变脸盆 从西安出发的汽车队,在茫茫戈壁中犹如一叶扁舟。四十多个女兵挤在帆布篷车里,黄沙无孔不入,每个人的嘴唇都裂开了血口子。最金贵的水要省着喝,主食是硬得像砖头的一寸厚面饼。 途中一个多功能铁盆成了难忘的记忆。这个盆子白天当便盆,洗净后作脸盆,吃饭时又变菜盆。当领导让用这个盆煮骆驼肉时,姑娘们起初都拒绝。直到闻到男兵那边的肉香,才不得不向现实低头。饥肠辘辘的毛灿奇后来回忆:那顿肉吃得特别香,从此再没人嫌弃那个'百变盆'了。 劳模梦与八个玉米馍 分配到焉耆部队后,毛灿奇开始了一手拿枪,一手拿砍土镘的垦荒生活。住的是地窝子,周围是野兽出没的戈壁滩。每天凌晨三点半起床,一直干到晚上十点。她的小平头和拼命三郎的作风,很快让假小子的名号传遍军营。 我要当全国劳模,要见毛主席!这个单纯的信念支撑着她不断突破极限:男同志挑150斤,她挑160斤;男同志开荒四亩,她开荒四亩半。超负荷的劳动让砍土镘把上血迹斑斑,棉衣袖子被汗水血水染得通红。 饥饿是那个年代最深的记忆。有次割麦子,她一口气吃了八个玉米馍;在师部见到姐姐时,她连吃三盆鸡蛋面条,惊得炊事员直呼不可能。几十年了,我还记得那面条的香味。老人回忆时,眼里闪着光。 小平头不仅省事,还曾吓跑劫匪。有次上山打柴遇到歹徒,她摘下帽子露出短发,吓得对方落荒而逃。这个经典场面后来成为战友们津津乐道的故事。 天山脚下的湘湘之恋 在二八五团(28岁以上、5年党龄、团级干部)的婚配政策下,毛灿奇坚持要找到真爱。她先拒绝了一位营长的追求,直到遇见同乡赵慈命——一位从湘乡来的边防军人。两人恋爱时走路都保持一米距离,1957年结婚时,仅有的家当就是拼起来的单人床和合并的被子。战友们送的脸盆、暖瓶,就是最珍贵的贺礼。 尽管聚少离多,但他们的感情历久弥新。为圆妻子见毛主席的梦,赵慈命曾专程带她去北京,虽因纪念馆闭馆未能如愿,但那份心意让毛灿奇感动落泪。这一生,我很知足。老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婚姻。 时代变迁中的家国情怀 从1977年回湘探亲单程需要16天,到2008年乘飞机只需1天,毛灿奇亲身见证了交通的巨变。退休后,她和丈夫继续发挥余热,一个返聘教书,一个组织老年活动。 党有号召,我们就跟党走,这句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八千湘女共同的心声。她们用青春浇灌了边疆热土,用坚守诠释了责任担当。当年的假小子如今虽已白发苍苍,但眼中那抹光芒,依然如天山朝阳般灿烂夺目。 发布于:天津市易速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