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9日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,记者走进乌当区百宜镇洛坝村黄金梨种植基地,只见成片的梨树枝繁叶茂,金灿灿的果实压满枝头,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。果农们穿梭在梨树间,忙着采摘、分拣、装车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2002年,洛坝村依托独特的山地气候和生态优势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产业,逐步形成了以黄金梨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链。通过引进优质品种、推广绿色种植技术,洛坝村的黄金梨品质不断提升,深受市场欢迎。同时,该村还积极探索“农旅结合”发展模式,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,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。如今,黄金梨不仅成了村民增收的“黄金果”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截至目前,洛坝村黄金梨种植面积500余亩,挂果面积300余亩,平均年产量18万斤,年产值达100余万元,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。
展开剩余74%“我们村的黄金梨从8月中旬开始陆续成熟上市,持续到10月中旬左右结束,整个采摘期能维持近两个月,当下正是采摘旺季。今年的黄金梨不仅产量稳定,果品质量也比往年有所提升,糖度和水分都达到最佳口感,每天销售3000斤以上。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,我们村的黄金梨远销北京、上海、浙江等地。”洛坝村党支部书记孟凡秀说,黄金梨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就近就业,还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“双增”。下一步,洛坝村将提升黄金梨品牌影响力,推动黄金梨产业高质量发展,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,走出一条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。
距离洛坝村不远的场上村,刺梨种植基地同样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。金黄的刺梨果挂满枝头,微风吹过,果实轻轻摇曳,散发出独特的清香。种植户们正忙着采摘,一派繁忙景象。
2019年,场上村因地制宜发展刺梨产业,带动当地村民增收。截至目前,场上村刺梨种植面积达200余亩,年产量40万斤左右,年产值40余万元。
洛坝村、场上村的实践是乌当区积极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的生动缩影。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,乌当区结合区域实际情况,优化产业布局,推动水果种植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发展。通过政策扶持、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,不断激发群众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产业的积极性。通过发展特色水果产业,不仅盘活了山地资源,还带动了村民就业,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。
截至目前,乌当区水果种植面积达10.5万亩,产量11.5万吨,水果品类愈加丰富,品种不断优化,实现了四季有果,产业融合明显提升,打造了如新堡葡萄采摘园、水田酥李采摘园、下坝樱桃采摘园、阿栗杨梅采摘园、百宜蓝莓采摘园、百宜黄金梨采摘园、偏坡黄桃采摘园、羊昌草莓采摘园等一批水果采摘体验园,新堡乡马头村、新场镇尖坡村、下坝镇谷坝村等3个村已成为市级“一村一品”水果专业示范村。
“当前,乌当区水果产业也已进入‘稳定面积、调节结构、增加效益、树立品牌’的转型过渡期。”乌当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,下一步,乌当区将持续推进水果产业提质增效,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,延长产业链条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同时,依托现有水果资源优势,深入挖掘水果深加工潜力。结合乡村旅游资源,大力发展采摘体验、农旅融合等新型业态,提升产业综合效益,让更多优质水果走出深山,走上百姓餐桌,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助力乡村振兴。
记者手记:
乌当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,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无霜期长,平均气温在14.6℃,有发展水果种植的良好优势。
在采访中,记者深刻感受到,乌当区水果产业的蓬勃发展,不仅体现在种植规模和经济效益上,更体现在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和对未来的信心。一个个采摘园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缩影,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。通过产业带动、农旅融合,乌当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“旅游饭”“产业饭”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这种因地制宜、顺势而为的发展模式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,也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乌当“四季有果”的布局,不仅满足了游客全年采摘的需求,更实现了水果产业的均衡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,进一步释放“农旅融合”发展潜力,真正实现“以农促旅、以旅兴农”的发展目标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。
在乌当区,水果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土地的产出效益,也让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。一颗颗饱满的果实,串联起一条条致富路,绘就了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图景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艳飞
编辑 罗昌
二审 谌思宇
三审 胡丽华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
发布于:贵州省易速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